服务创造价值、存在造就未来
大众网记者 刘臣臣 聊城报道
听见青年的声音:让“问题直通车”变成长快车道
在阿胶飘香的东阿古城,有这样一位青年干部——她以镜头为笔,书写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华章;以热忱为火,点燃青年员工的成长之路;以责任为旗,引领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实践。她,就是东阿阿胶新零售团支部组织委员、文旅事业部内容宣传经理秦欣超。她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累计拍摄《一次东阿行、一世阿胶情》《快板新说——文旅事业部》等156部作品,将东阿阿胶一线的奋斗故事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200万次,被各大主流平台相继转载,带领团队实现新媒体矩阵突破性增长,成功打造“阿胶文化数字传播”创新样本。
作为团支部组织委员,她的工位总像青年的“解忧杂货铺”。在超龄团员离团座谈会上,90后检票员小张低头呢喃:“现在公司里海归硕士扎堆,我们这些专科毕业的一线员工,都没啥优势,连朋友圈都不敢发……”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她心里。次日清晨,她抱着一摞员工访谈记录冲进团委办公室,对团支部书记说:“我想为每个平凡岗位打一束追光!”仅仅三天,“你的名字”“你的样子”“你的声音”这一系列宣传专题在媒体上生根发芽,以声音录制、精妙文案、创意短片等,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同时她成立“内容记者站”,带着95后小编们扛起摄像机走进车间更衣室、食堂后厨和景区巡岗亭。当客房大姐细致入微地铺展床单的温馨画面被定格成酒店微纪录片,当保安大叔“拾金不昧”的高尚事迹跃然于公众号之上,那些曾经羞涩躲避镜头的身影,开始主动对着话筒说:“原来我的笨办法也是创新!”
两年间,这个系列收录青年员工创意内容百余篇,收录成册的有70余篇,成为东阿阿胶文化旅游区的一线发光窗口。为青年员工提供展示自我的渠道,让他们的创意与心声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回响,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当传统遇见青春:中医药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破茧
在文旅党建的浪潮中,她坚信“年轻人的课堂需要新讲法”。将沉浸式党课融入韵律快板,用朗朗上口的节奏串联起党建引领下景区运营、餐饮服务、研学拓展等各业务板块的攻坚故事与创新实践,创新打造《快板新说》。5A景区创建的精细攻坚,药食同源的匠心传承;既有数字营销的破圈探索,也有研学课堂的文化传薪。这别开生面的演绎形式,让一线奋斗者的风采随节拍深入人心,赢得集团上下一致喝彩。
“共青团工作不能只讲大道理,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当得知东阿阿胶体验营销事业部斩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时,为展现女职工风采,她用72小时的时间拍摄制作了一部镌刻女性匠心的作品,评委盛赞:“你们让三千年阿胶记忆有了青春的脉动!”
她的镜头既捕捉着劳模们在行程中的动容瞬间,也记录着团队带领研学少年穿越千年药香的文化探寻。每年假期,当万千游客踏上旅途追寻中医药文化时,她和团队便扛着摄像机穿梭在景区人潮中,镜头掠过绽放的花灯、涌动的笑脸、演员们被汗水浸透的戏服;国庆黄金周的凌晨的星光,那些被精心剪辑成短视频的“人潮美景”背后,是无数个放弃休假的昼夜,是镜头背后熬红的双眼,更是文旅人对岗位的无声坚守。
在文旅融合的创新浪潮中,这种坚守更化作破圈的勇气。国庆期间,创新新式演出内容,加入阿胶文化,展现演绎及文化传播体验剧情,浓缩成“遇见-贞观盛世”实景演艺,接待21.88万人次,较2019年增加43.1%;并将实景演绎制作成短视频,该视频斩获聊城市“青年镜头我的聊城”短视频大赛优秀奖。
深耕时代议题记录:让“镜头语言”成为社会进步聚光灯
2024年国庆黄金周,面对激增的游客量,秦欣超发起“青力青为”志愿行动,带领20名团员青年组建“新零售志愿服务队”,穿梭在景区每个角落,凉茶熨帖着游客的疲惫,应急药箱守护着突发状况,导览手册上跃动的团徽指引着最美风景线。这份温暖延续至日常,寒冬清晨为环卫工人递上的腊八粥升腾着白雾,交通高峰时段挥动的红色引导旗牵起文明纽带,植树节飞扬的团旗映照着新抽的嫩芽。每当团徽在阳光下流转,便是一堂生动的主题团课。为记录这份温暖,她以镜头为笔,编创的歌曲类视频《普通》《以梦为马》让一线员工的平凡日常成为流量焦点,镜头里,一线员工的日常不再平凡;四分钟的影像,凝聚了无数次朴实的前线冲锋,让一线员工的笑脸与故事成为流量焦点,让更多平凡而温暖的瞬间被看见。深夜的剪辑室里,她将《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旋律与一线工作场景巧妙融合。MV中,147位一线员工的笑脸如星河般璀璨,这对朴素坚守的最美赞歌。
七年耕耘,做青春的“造梦师”而非“搬运工”。从为一线员工打追光的“解忧杂货铺”掌柜,到用快板唱响文旅融合的“文化翻译官”,再到记录社会进步的“时代追光者”,她始终相信:共青团的生命力在于走进青年心里。正如她在团支部换届选举时所说:“如果每位员工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光的机会,共青团的组织力就真正落了地、生了根。”七年时光,她用156部作品编织起一线员工的梦想图鉴,让200万次播放量成为青春奋斗的注脚,让团徽在景区角落、车间深处、研学课堂闪耀光芒。当那些曾被机器轰鸣淹没的故事,在她的镜头里绽放成四月的桃胶花,我们看见:所谓“平凡”,不过是梦想等待被看见的模样——而她,正是那个举着聚光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