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扬州瘦西湖公园内的徐园为很多人所知,作为徐园的原主人徐宝山,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锋,有人说他是残暴的军阀,以至于徐园大门口匾额上的“徐园”二字也被后人赋予了很多传说和故事。如“园”字的写法,有一种说法是题写者采用书法技巧,将之写成了一只老虎被围在笼子里,寓意“徐老虎”没有好下场。近日,广陵书社出版了吴莉莉所著《徐宝山研究》一书,来自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研究者张振为其写了书评。如何客观评价这个争议性人物,且听专家怎么讲。
唯物史观下近代历史人物评价—以徐宝山为例
——评吴莉莉著《徐宝山研究》
张振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从纵向看,一生变化起伏,具有阶段性;从横向看,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活动,具有多重性。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由他们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评说他们在当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予以肯定或否定。但是历史潮流中大部分任务都不可能绝对的肯定亦或绝对的否定。基于唯物史观下的近代历史人物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出发,二是按一定的历史阶段做出评价,三是辩证地认识阶级人物立场,四是通过历史人物评价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钱穆的观点:“人分贤奸, 斯事有褒贬。褒贬乃成中国史学之要纲。未有不分贤奸, 不加褒贬之史学。” 徐宝山,清末著名盐枭,被清政府招抚后曾任缉私营管带,辛亥革命江苏光复后任扬州军政分府都督、扬州第二军军长,袁世凯窃取政权后,又投靠袁世凯。因背叛革命,被革命党人暗杀而死。吴莉莉博士的著作《徐宝山研究》一文中就史学界对徐宝山生年、诨号、招抚、参加辛亥革命目的、性格、徐宝山之死真相和评价等方面问题研究加以述评,在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如何进一步研究徐宝山提出建议和展望。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任务评价中,研究者要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出发,具体要把握以下两个“度”。 徐宝山草根起家,后来成为两淮地区叱咤风云的人物,牵动着清末民初江淮地区的政局,左右着中国的帮会。后人在对徐宝山的评价上各持己见,观点不一。 1.徐宝山是个有功的人。
2.徐宝山是个有大过的人。
3.有功有过、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 对于徐宝山的评价,吴莉莉博士通过搜集辨别各类资料,夙兴夜寐,刻苦专研的实证研究,认为是一个徐宝山的功大于过。早年徐宝山好打抱不平;受清政府招抚为官后,积极剿匪,维护江淮地区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的安定;从事慈善事宜,从所贩私盐中抽取部分利润用于救灾,兴办女学,“扬州第二军军长徐宝山凡遇公益事无不赞助,对办女学尤为热心,提倡日前上海女子法政校。总理林君宗素道经维扬,特谒徐君谈及该校经费之困难徐君捐助百元,并担任常年经费,闻该校推戴为校长,徐君业已承认,则将来该校之发达定可预下矣。”他推动江苏的光复,在扬州成立军政分府,维持江苏的稳定;大批无业游民被他招抚,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两淮地区的人民对他颇为敬重。他的过,一在于早期投身帮会,有过焚抢劫夺行为;二是在于辛亥革命后投向了袁世凯,阻挡革命党的势力。 《徐宝山研究》一书中,作者认为应该肯定徐宝山的功绩。学界虽然对徐宝山的出生年、清政府招抚徐宝山问题、徐宝山之死等作了一定研究与讨论,但分歧较大。造成分歧的原因,一是资料的搜索整理工作有欠深入。有关徐宝山的资料散布于清末民初的报刊、杂志以及一些时人的文集、日记和回忆录中,或片言只语,或鳞爪残篇,有的研究者缺少史学基本训练,没有尽力搜寻资料和仔细辨析资料。二是研究视野局促。没有将徐宝山放在当时阔大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没有探讨徐宝山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率尔操觚,轻率地下结论。有的研究者过分注重一些枝节问题上,如出生问题、诨号等问题。徐宝山是一个经历复杂、身份多变、有多重性格的历史人物,其人活动的历史舞台又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动荡时代,吴莉莉博士要进一步深化徐宝山的研究,除了坚持唯物史观,仔细考察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外,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应结合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多层面、多角度地研究徐宝山,还原徐宝山这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